著名心脏电生理专家:蒋文平:大医精诚,师道长存-尊龙凯时pa旗舰厅官网

发布者:吴德建发布时间:2025-08-11浏览次数:10

蒋文平教授(1932-2024


蒋文平教授(1932-2024),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他的从医经历,是新中国医学事业发展壮大的缩影,这位医学大家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人格风范,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医者教科书。

求学之路:从江南水乡到渤海之滨



蒋文平教授就读大连医学院时学校所在地星海街校区旧址

1932年,蒋文平教授出生在上海嘉定县,1949年高三下学期的一场大病,让他差点毕不了业,叔父在家帮他补习功课,学校保留了他的学籍,最后得以顺利毕业。在叔父的资助下,进入学费昂贵的私立上海东南医学院药科读书。解放后,读大学全部免费,有志青年可以不受家庭经济的束缚而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当他知道药科毕业后不能成为一名医生时,立即重新投考。1951年,蒋文平教授到了大连医学院读大学。

 大连医学院成立于1949年1月,最早为大连大学医学院,1950年该院组建为独立的大连医学院,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举办的首批医学院校之一,由号称“红色院士”之称的沈其震先生担任院长。彼时学校名家云集,爱国气氛浓厚。蒋文平教授在这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医学知识,从他所保留的大学课堂笔记中看到,工工整整地记录着当时的上课内容,一门课一本。这种刻苦求知钻研的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

蒋文平教授在大学读书期间经组织的引导和帮助,在人生认知上产生了重大变化,他认识到了自己所学不单是为了谋得一份职业,更是为了治病救人,为人民服务。1956年,国家选拔优秀医学生赴匈牙利留学,全国选了四名,能去的成绩无疑是优秀的,前提是其思想也必须是进步的。四名留学生到达布达佩斯后在分开学习离别之际,他们相约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回到祖国,服务国家。经批准,蒋文平教授在位于布达佩斯的匈牙利科学院第二临床研究院深造,主攻心脏病学。这段留学经历,对他后来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异国深造在多瑙河畔的锤炼岁月



1950年代,蒋文平教授在匈牙利留学期间与副导师gabor教授合影

“记得刚到匈牙利时,语言是最大的障碍。”蒋文平教授在回忆录中叙述道:“为了尽快掌握专业术语,我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背诵医学词典。”另外,他坚持每天至少和同事、病人交流两小时以上,正是这种苛刻的自我要求和主动训练,让他在短短十个月内就突破了语言关。

   导师pál gömöri院士强调,一个研究人员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训练与广阔的理论基础。蒋文平教授除了在匈牙利科学院第二内科研究院(布达佩斯第二内科临床医院)开展研究工作,他还到塞格德医科大学随went教授学了循环生理研究方法,到佩奇大学随erust教授学习心肌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到本院同位素研究室学习同位素在循环生理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还到了匈牙利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生物统计室和匈牙利科学院贝奇生化生物物理研究所开展学习和研究。在匈牙利的五年里,蒋文平教授再次系统学习了病理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等。

   蒋文平教授在导师pál gömöri院士和副导师gabor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心脏病学研究,博士论文题目是“心律不齐中心脏动力学的研究”。他的课题研究对象既有动物也有人体,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都靠他自己和课题组技术人员一起克服,导师不管。一切实验操作、资料整理、计算修改都是他一个人完成。除了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他还完成了心电学和高血压发病机制等研究课题,并发表了论文。

   导师pál gömöri院士认为做任何理论研究工作都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在蒋文平教授接受各种训练的同时,他也没有脱离临床工作。从第二年开始,蒋文平教授就到匈牙利科学院第三内科研究院(布达佩斯第三内科临床医院)担任内科医生,到病房管理病人,参加值班,急诊单独处理病人。在开展繁重的科研工作的时候,只要他在布达佩斯,他就到第二内科临床医院担任住院医师的工作,一个人仍旧要独立管理七、八张床位。这种“医研结合”的理念,后来成为他毕生的坚持。

医研双:从阜外医院到苏州医学院



1973年,蒋文平、顾珉夫妇调入苏州医学院工作后的住宿之地可园小西湖,摄于1992年

1961年,蒋文平教授学成归国,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阜外医院)工作,开始了医研双进的职业生涯。他一边在内二科当医生,一边就在基础研究室生理生化科从事高血压的科研工作。在阜外医院“坐科”十年间,获得了临床诊疗与科研创新并重的专业化训练,临床问题就是最好的科研课题,他也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追求。

1973年,经已调到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工作的昔日阜外医院同事吾柏铭的介绍,蒋文平教授得以落户苏州,到苏州医学院工作。从此,他如鱼得水,安如泰山,稳如磐石,此后五十余年,再未离开。

苏州医学院由清末状元、民国总长,爱国企业家张謇先生初创于1912年,以“祈通中西,以宏慈善”闻名于世,于1957年奉国家之令由南通迁至苏州办学,与脱胎于苏州博习医院的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相交相融,更名为苏州医学院,在五十年代末就拥有了三所附属医院,1962年12月,苏州医学院被划归“二机部”管辖。在此聚集了不少名师、名医,陈王善继、戈绍龙、张奎、陈悦书、王同观、李学禹、汤不器、陈务民、李颢、张秀彬、何馥贞、鲍耀东、陈明斋、吴克潜等在此任教,学术上既严谨又多元。蒋文平教授所在的心内科,有两位德高望重的创科老主任,朱道程和熊重廉,他们皆放手放心让他自由驰骋。

厚积薄发:走中国特色的医学发展之路



中国首例ptca病人术后30年随访,摄于2013年

蒋文平教授在心血管内科专业领域里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贡献了智慧和才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5年开展起搏器植入;1980年开展冠状动脉造影;1981年在国内首先采用经食道心房调搏(teap)的电生理研究,并研制了心脏程控刺激仪,奠定了我国心脏电生理的基础,建立了完整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阐明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双径路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电生理机制。积极推广经食道心房调搏方法,普及心脏电生理技术,为我国培养了众多心脏电生理技术人才;1983年开展了国内首例ptca;1986年国内首先开展直流电阻断房室结治疗室上速;第一个记录人体心室内和体表晚电位;植入华东地区第一台抗心动过速起搏器,为此,1985年获赛克勒国际医学基金奖和卫生部《中国医学论坛报》最佳医师年度奖。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蒋文平教授是一位不畏艰难险阻,不知疲倦的探索者,在电生理基础研究领域尤其突出:国内第一个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外膜等时标测,证实“8字”折返,达到国际水平;1986年开展了直流电消融和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治疗室上速基础与临床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较早建立了心肌细胞膜片钳技术实验室(1990年),开展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研究;1991年植入国内第一台植入性心脏除颤仪(icd);1992年开展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1995年第一个报道内皮素(et)激活心室肌细胞膜一种gtp依赖性钾流;1997年在国内首先报道了腺苷内向整流性钾流;1999年第一个报道angⅱ受体对内向整流性钾流的影响等。以上这些成果在我国具有开创性,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探索心律失常,先后进行了心脏缺血性代谢产物和et对膜离子通道影响和科学论证,为完成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心脏性猝死电生理研究)作出了贡献。系列科研论文在中外医学杂志上发表二百余篇,参编多部医学专著,获国家、部、省级等级科技成果数十项。多次被省教委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白求恩杯”先进个人和十佳医生等众多荣誉。在国内外医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鉴于蒋文平教授对我国心血管病学术领域的影响,先后荣获黄宛心电学奖、中华心血管病学会突出贡献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突出贡献奖,江苏省医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鲐背荣誉称号。

大医精诚:以人民为中心的医学家



1980年代中期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获奖合影

蒋文平教授担任过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副院长、院长,但他无论担任什么行政职务,必定同时抓好业务建设。他在担任院长期间认为医院最需要提升的是医生治病救人的业务水平。“蒋医生是可以做一辈子的,医生不提升业务本领,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句空话。”他为人看病看了一辈子,在诊室看,在病房看,在办公室看,以此为乐,不知疲倦。

 “医者仁心,最重要的是将心比心。”这是蒋文平教授常说的话。他要求对待每位患者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他查房时总先向病人致意问候,从生活细节切入;作为人尽皆知的大专家,面对初次见面的外地患者,他总是主动打招呼缓解紧张。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让患者倍感温暖。

蒋文平教授治学行医严谨求精,主张精准诊断、避免过度医疗。在治疗上强调规范用药,反对滥用药物,坚持“可用可不用者一律不用”的原则;对于手术指征明确的患者,他主张及时干预;面对危重病例,则要求医生竭尽全力救治,绝不放弃任何一线生机。

蒋文平教授在医疗规范尚未健全的年代,就以超前的医疗规范理念提倡建立并实施严格的临床管理制度。除做好常规的“三级”查房,还要求医生提前到岗掌握病患夜间病情,下班前必须完成床边巡视和规范交班,危重情况需要在床边交班;增加晚查房制度,主动防范夜间病情变化;坚持科主任周日到岗巡视重危病人制度,减少意外风险。要求危重患者做检查时必须由医生亲自护送,以便及时应对病情变化;重大手术当天,上级医师必须陪同值守观察;开展新试验时坚持“安全先行”的原则。

师者风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家



2023年9月,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领导看望蒋文平教授

“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不学习就会落后。”这句话常挂在蒋文平教授嘴边,他主张一名医生要终身学习。因时代的原因,他学的是俄语,另外有十年时间无法正常学习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他颇感遗憾。在科学之春天来临之际,他已近“知天命”的年龄,但是他硬是把中学学的那点英文捡了起来,利用两年时间读了十年没读的书。在他耄耋之年,仍坚持每天上班,偶有节假日。常见他在办公室埋头伏案,奋笔疾书,前沿进展犹如物华与天宝,记录在纸质笔记簿上。他的书桌上堆满了研究生所需修改的论文、学术报告手稿、各种刊物的稿件、西塞尔新版内科学。学习工具琳琅满目,近视镜、老花镜、放大镜、圆规、原珠笔、记号笔等等,一应俱全。

在临床工作中,蒋文平教授特别强调医生的基本功,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要求每个心内科住院医师都必须熟练掌握心电图判读、心脏听诊等基本功。他常告诫说:“一个不会听诊的医生,就像没有眼睛的盲人。”他的口袋里随时带着听诊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他说医生应该像一棵树一样,向下要有深厚的基础,方能向高处求索,成为参天之树的可能。

蒋文平教授不仅鼓励医生不断学习新技术,更强调要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突破。自七十年代中期起,他带领科室人员利用晚上和业余时间学习新技术,始终紧跟医学前沿发展步伐,以“学习-消化-创新”的三步战略,真正实现了先与时代同频共振,后为行业树立标杆。这种持续半世纪的前瞻性探索,彰显了一位医学大家既做时代学生,又当学科先锋的治学境界。

蒋文平教授在担任苏州医学院医学系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期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体系。他坚决摒弃填鸭式教学,大力倡导启发式教育:在临床查房中先引导住院医师自主分析病情,再组织床边讨论,最后进行点评。他常说:“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机械地听从老师的指示。”他提出的“病人是最好的老师”的主张,深刻揭示了临床医学的实践本质,理论指导实际,理论的提出也必须根植于实际。这一理念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人师者不单要保持终身学习,更要“先学一步、多懂一点”,又要“多看病人、多思病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大批具有独立临床思维能力的医学人才,还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师生同向成长。

蒋文平教授以渊博的知识和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影响着后一代代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在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时,既重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又注重课题研究的连续性,坚持高起点,瞄准医学前沿。他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都达到了当时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结语:精神价值与传承



2017年陈灏珠院士与蒋文平教授参加心血管医学博物馆开馆仪式

蒋文平教授常说:“做医生就是做医生,不要东张西望。”蒋文平教授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大医精诚”。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和杰出的学术成就,更有崇高的医德和宽阔的精神境界。“大医精诚”的精神境界,必会通过一代代医者的传承得以延续,就像那盏长明灯,永远照亮着医学的发展之路,永远激励着医者不断前行。



来源:可园鸿影公众号

顾问:蒋彬、吴德建、王欣

撰文:顾闻钟、汪康平、惠杰




网站地图